词曰:
纹枰夺冠,老少齐参战,车马炮兵吾
皆善,胜负安能怠慢?
谁说两鬓冰霜?分明桃李芬芳!待到
九州一统,举杯再会同窗。
弈者,棋人也。以棋会友,弘扬国粹。探究棋规,正本清源。心旷神怡,宠辱偕忘;把酒临风,其喜洋洋者矣。
一、羞见真佛——公开、公平、公正现今棋友们最头疼最有意见的事,首推处理所谓“待判局面”不公开了。法院判案除涉嫌国家安全、个人隐私外,尚能公开审理,现在不就是两个人下棋走出个循环反复的“待判局面”吗,有什么不能公开解决的?难道是涉嫌腐败,有黑哨嫌疑?不然为什么不能面对当事人呢?或者是有什么难言之隐,羞于见真佛?或者是办案水平有限,不然为什么非得“群策群力”呢?暂且不说众高参于秘室尽抒己见多么耽误比赛时间了。象棋千古无同局,“待判局面”也不会被穷尽,这正是象棋艺术的魅力所在。如今“待判局面”,越待越多,层出不穷;特级权威应接不暇,众口不一;专业棋士潜心钻研,但求无过;业余玩家一头雾水,难见真容。大家都希望有一个公正、准确、简单、快捷解决问题的“规则”诞生。否则显然不适应象棋事业发展的需要。
难道是象棋规则本身有不公平的地方吗?如果有,那就先要修改象棋规则本身不公平的地方,否则南辕北辙,既冤枉了专家和大师,且我辈也有不敬之嫌。
二、越俎代庖——目的与方法我认为象棋规则里“棋例”部分的内容,包括棋例细则和棋例参考图部分的内容,更具体一点说,用专家们认为比较科学的提法—“待判局面”有点复杂,且是人为的复杂;有点江边上卖水—找事做的味道。这是绝大多数棋友的看法,包括专业棋手。
所谓“待判局面”其实就是“循环局面”,双方不变,棋局暂停了。应该怎么解决呢?古今中外各种棋类的处理方法是不一样的。有的棋走出“循环”可以吃掉对方的棋子;有的棋走出“循环”直接取胜;有的棋走出“循环”立即判负;还有的棋走出“循环”作和处理。所有的棋都采用了其中的一种办法来解决“循环”的问题,只有象棋采用了多种办法来处理“循环”的问题,可以禁止,也可以允许,自立矛盾,自设机关,自讨苦吃。下棋是棋手的事,出了问题,有规则摆在那里,棋手自己应该知道怎样处理,棋手应该知道处理结果。何劳裁判动驾?况且裁判既不敢说清楚,(说清楚了,不是给对方通风报信吗?)也说不清楚。(约定俗成;为尊者讳;规则有误。)既如此,何必越俎代庖呢?让棋手自己解决不更好吗?不更顺理成章吗?这个问题经过五十多个春秋的实践检验,结论已经很清楚了:现在的“解决”办法大多数人不赞成,认识有偏差,思路有问题。
三、白马非马——逻辑的力量连不许“长将”您都不知道还在这里奢谈什么规则?岂不令人笑掉牙齿!将与“长将”是属种问题,就算是同类似应无误吧。既然可以将,为什么不可以“长将”呢?这点逻辑常识还需怎样解释才能明白呢?当然,不许“长将”是约定俗成,定这个规则也有半个多世纪了,况且在这之前的漫长岁月里,谁清楚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尚未见详细考证(古代规则除长将外其余皆允)。习惯是个双刃剑,养成了相左的习惯真的非常麻烦。还说将军,可以吗?
当然没有人反对,象棋胜负的标志就是捉住对方的将帅,这一将是胜利的手段,这一将就是胜利的曙光;“长将”违反行棋规定吗?当然不违反!不违反行棋规定为什么不可以“长将”呢?为什么要“禁止”呢!其实大家心里也许都清楚,但规则可能没说明白。您想过为什么吗?“长将”的病根其实是“妨碍终局”。其表面现象就是出现循环反复的“待判局面”,借用物理学的一个现象来说明,实质上是动子在一条轨迹上的两个相点间反复移位,像快没动力的钟表一样在原地来回摆了,棋局无法进行下去了。这才是症结。
四、岂有此理——公平与特权大家知道,法律必须是公平的,如果有特例就不可能公平。象棋规则由于历史原因,出现了允许兵卒、将帅长捉的特权,就是个不公平。这个允许兵卒、将帅长捉的特权在1956年出版的第一个象棋规则里就有了,一直延续到现在竟没有人提出异议。据说是德高望重的谢侠逊老先生一言九鼎:兵卒只能一步一步地走棋,很不容易造成长捉机会,所以许可它长捉对方的棋子。将帅因为行动范围不出九宫,它的战斗力最弱,所以许可它长捉对方的棋子。这是典型的“人治”!照顾弱势群体是中华民族之美德,是国策,但于法理则是“不平等”的。棋规的制定似不应有“特殊”。允许兵卒、将帅长捉的特权犹如百姓天子只管放火,其余人等不许点灯!何人言平等乎?
五、黑白不分——无理的能力棋友们都熟知,2011试行本以前的规则,如遇双方都是“禁止着法”的“待判局面”时,结论是“不变作和”。法官说:你们俩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,算了,和为贵吧。尤其是遇到解将还将、解杀还杀时对这样的“判决”结果更是心安理得。可惜大家都麻木的想不到多问一个为什么了。何为“禁止”?“禁止”者,不允也。既然双方都是“禁止”,那就都“禁止”!都应判负才对,何以黑白不分!不了了之!“和为贵”的前提是双方都改错!况且“不变作和”岂是对弈之终局?是“判决”的结果!君言和风日盛,当记头功一件!以其昏昏,使人昭昭!
六、五十笑百——如何自圆其说再来看看最新规则的妙论吧。专家们似乎觉得需要给自己一个说法,不然何以服众?2011规则除延续旧法外,又别出心裁地把“禁止”着法分成了两部分:长杀、长捉车、长捉无根子、一将一杀、一将一捉车、一将一捉无根子、一杀一捉车、一杀一捉无根子、一捉车一捉无根子是一部分;长联合捉子、长捉少根子、一将一联合捉子、一将一捉少根子、一杀一联合捉子、一杀一捉少根子、一捉车一联合捉子、一捉车一捉少根子、一捉无根子一联合捉子、一捉无根子一捉少根子是一部分;前部分的禁止着法遇到后部分的禁止着法时规定前部分必须变着,不变作负!两个人打架,您不能说踢两脚的有罪,打一拳的没错吧?异想天开地减少“和风”,“大禁”从重处理,“小禁”无罪开脱。真是信口开河!棋友们一定还记得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里有个五十步笑百步的寓言故事吧。岂非虚妄!
七、多此一举——和风必减的妙方实在不愿意浪费棋友们的宝贵时间,但不得不多此一举的说明这个不须说明的问题。现今象棋规则在遇到双方都是允许着法的“待判局面”时,也是“作和”处理的。这也是代庖的结果。至于棋手双方自愿和棋那是另外一回事。还是那句话,棋下到这儿能算终局么?有的棋友说,采用“禁重行”的规则少有和棋啦!勿须多言,智慧比拼后的握手言欢才是棋局的最高境界!“禁止重行”说只不过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“和风”日盛的课题罢了。
八、禁重行——拿来主义不错“重行”是“重复行棋”的简称。“重行”是指双方相关动子的第二次循环。“禁止重行”就是禁止重复行棋。上个世纪70年代围棋就采用了“禁止全局同形再现”的规则。有兴趣的棋友可以参看围棋理论家陈祖源老师所著的《围棋规则新论》及《围棋规则演变史》这两本书。我觉得“禁止全局同形再现”这个理论象棋可以参考。小平同志讲:拿来主义不错嘛。弈家知言嘛。
为什么要“禁止重行”呢?理由是“重行”“中止终局”。“禁止重行”的规则解决的是不能“终局”的问题。如果出现“重行”怎样解决呢?一句话:由造成重行局面者变着,不变作负。(自行解决和申请裁判解决均可)有趣的是“禁止重行”规则只有三种人能够享用:一是初涉象坛的牛犊,不知此矩,泣交学费;二是久经沙场的老将,紧张中忘记本规,平添逸趣;三是棋坛中的精英,巧用重行,柳暗花明。
九、返璞归真——自然与自觉采用“禁止重行”的规则有个重要的前提,就是您认同没有“禁止着法”的论点,这是问题的本质。没有“禁止着法”,棋手才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,纵横驰骋于楚河汉界之间,风云际会,一决雌雄。对弈是棋手的事,不需要裁判代庖,即便哪位裁判是特级大师,是您下棋还是棋手下棋?棋手不需要裁判参与对弈,不需要您告知此着是否禁止还是允许,当然也不需要您规定什么“条例”、“细则”之类,只要棋手知道什么是不逾矩(“禁止重行”)的道理就足够了。如何行棋,变不变着,决定权应该在棋手自己手中掌握。如此对局中也就不会出现令人费解的“待判局面”了。即便出了“重行”的问题,棋手自己解决就是了,一如现在交通事故的简捷处理办法那样,这难道不是棋人和棋文化的文明与进步吗?
“禁重行”规则做到了“三公”(公开、公平、公正),解决了“和风”日盛的课题。实现了原中国棋院院长陈祖德老师的遗愿:象棋规则要“1、有利于棋手掌握;2、有利于裁判操作;3、有利于国内普及;4、有利于国外推广”。
我从事棋文化普及工作几十年了,深知普及工作的重要性,如何将棋文化传承和发扬光大,立足中国,走向世界,是我们每一个棋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。让棋手潜心钻研棋艺,有利于弘扬国粹;有利于象棋艺术的传承和发展;有利于以棋会友;有利于社会和谐。
十、大道至简——随心所欲不逾矩儒家集大成者孔老夫子曾经说过:“随心所欲不逾矩”的名言,我以为,这才是棋人的最高境界。舍此何以立世!“禁止重行”是“矩”,大道至简,止此一“矩”。
改革是很艰难的事,要有一个十分痛苦的过程。改革是必然的事,任何人也阻挡不了!人们的认识是逐步提高的,尽管真理必将战胜谬误,但也须天时、地利、人和,缺一不可。约定俗成和为尊者讳是中国特色,但不改变象棋规则中违反逻辑,违反法理的现象,层出不穷的“待判局面”以及“越俎代庖”式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永远不可能使对局中出现的“棋例”问题得到公平的解决。当然“大家”和大家都有事干,这也是中国特色。
朋友们劝我不要冒这个“傻气”,出这个“风头”,难道就不怕别人说你是“异端邪说”吗?真有这样的事,那我真是诚惶诚恐,万分感激了,这是鼓励和鞭策啊!我欢迎“攻击”,他使我“深思”,我喜欢“指责”,他让我“清醒”,我希望“切磋”,他教我“成熟”,他是我前进的动力,他是我一生中不可或缺的“伴侣”。这第一个螃蟹总是要有人吃的。为了钟爱的象棋,为了灿烂的文化,为了光明的未来。
君子不器,学而优则仕;
修己安人,朋自远方来!
正是:梦楚河千秋风月,思汉界万里江山。
壬辰辜月 于觅静堂 傅京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