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料來之不易,數量少,價格高,再加上玉是山川陽精和神物,備受人們崇敬,所以玉行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,這就是「量料取材」,作坊主和設計師都要按照玉料的形狀、質地優劣去設計,設計甚麼(如人物鳥獸或是擺件器皿)都是由玉料決定。設計完的玉坯交往玉匠(古稱「玉人」),經琢碾、拋光等工序,便製作成玉器。
琢玉的工具,主要依靠砣機。砣機發明於史前的紅山文化──良渚文化部落,推動琢玉工藝成為獨立的手工藝。完善的砣機叫做「高凳」或「水凳」,以木結構、鐵砣子組成。現代砣機已改為電動鐵砣黏上金剛沙膠,旋轉速度極快,不僅解放了玉工的雙腳,也省去了抹蘸水沙的功夫,大大地提高了效率,並創造出嶄新的藝術韻味。碾玉工序大體上可分為12道:1.搗沙、2.研漿、3.開玉、4.紮砣、5.衝砣、6.磨砣、7.掏膛、8.上花、9.打鑽、10.透花、11.打眼、12.上光。一般來說,第1-3道是學徒工做的;第4-11道才是玉匠的本分;第12道則另由專業工人去做。當然,造型簡易的玉器,則毋須經歷上述全部工序。
冶玉技術的進步取決於工具的改進和完善,以及工匠掌握和操作工具的熟練程度,當然,社會條件也很重要,砣機冶玉工具的演進也是關鍵。